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平战结合”跑出科技战疫加速度

2020-04-10 11:00 光明日报    阅读:1938 

【战疫一线大家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响应党中央号召,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相关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打出抗疫“组合拳”。


        聚焦“融”: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前瞻布局

       近年来,为适应大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趋势,我校着力打造“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学科布局,聚焦“新兴、交叉、融合”,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取得突破。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医工融合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交叉研究机构和科技攻关团队应运而生,为这场科技抗疫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针对此次新冠疫情的特点,我校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中心基于多年研究成果,迅速改造出一款“医院隔离病房自主护理机器人”,机器人可完成语音、手势、遥控器、触屏等多模式交互,自主根据指令完成一定的医疗护理任务,同时可满足病人生活娱乐需求。2月以来,该款机器人已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投入使用。

      坚持“汇”:建设人才队伍,向人才要“良方”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我校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精准引才,优化人才汇聚机制,构建“团队、成果、人才”良性互动局面。2019年,新增高层次人才及国家级人才奖项数量实现翻番,高层次人才比例达到12%。

我校此次服务国家科技抗疫,正是向人才要“良方”,向团队要“办法”。黄渊余课题组主动担当,基于在核酸技术方面的多年积累和专长,积极与合作单位开展mRNA疫苗开发和新冠病毒核酸防治技术攻关,目前已取得初步动物实验结果。王博团队联合有关单位成功研制出可有效杀灭病毒的MOFilter防护材料,该材料能在可见光下实现高效灭菌灭毒,对冠状病毒杀灭率达99.9%,可应用于口罩、防护服及医院、工厂、高校、宿舍、地铁、飞机等密闭、半密闭空间防护的空调和新风系统中。

      突出“需”:紧急攻关,瞄准需求突破关键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疫情发生后,我校依托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立足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应急科研项目,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检测系统、病毒溯源、药物研发、防控材料、应急装备等领域迅速组织开展论证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一批成果。

除了自主护理机器人、自动杀毒口罩这样的抗疫“黑科技”,我校还推出了一件件战疫利器。在抗病毒药物方面,我校积极与俄罗斯专家合作,开展“抑肽酶喷雾剂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研究”,研制成功的抗病毒喷雾剂,可直达病灶,抑制病毒复制,已经在俄罗斯用于临床治疗流感和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效果显著。在应急装备方面,我校精准对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设计开发应急建设集装箱式医疗单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现与移动CT、移动P3实验室和检验设备的对接,并能针对NCP疫情隔离要求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进行迅速调整。

        强化“用”:协同联动,产学研用落地成果

      实践已经证明,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校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按照“全流程贯通、全要素聚集”的科技成果转化新理念,高效配置政、产、学、研、金等多种资源,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机构、打造品牌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一大批重大重点科技成果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实现转化,2018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在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过程中,我校充分借助长期以来蓄积的校企、校地共享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比如,我校与湖南超能机器人团队共同为长沙市政府提供了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防疫整体解决方案,并重点针对人数相对较多、难以负担昂贵的大范围热成像测温系统的应用场景,推出系列智能防疫机器人产品,已在北京、长沙、杭州、合肥等地进行推广。我校产学研用探索的先行者——理工雷科公司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开发了“空中卫士”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该系统已实现自动监控广场、公路、小区等各类环境中的人群,实时获取人员体温情况,在非接触情况下,实现对疑似高危人员的快速区分和相关人员大数据分析。

         在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专项科研攻关的同时,我校还注重发挥智库作用,针对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社会经济科学复原及复工复产、能源系统影响及汽车领域安全防控等方面为党和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建议。

(作者:张军,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颜维琦、李晓东、周世祥

=====================================

来  源:光明日报

编 辑:刘玉蓉

编 审:李洪林 罗小敏 肖小龙

主 管:中共新干县委宣传部

主 办:新干县融媒体中心


839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