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浦乡张坊村,贫困户曾福林脱贫奔富路的故事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在帮扶干部的努力帮扶下,他改头换面,解放思想,和儿子一起积极外出务工,从一个昔日的贫困户摇身变成靠双手赚钱养家汉子,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脱贫奔小康的励志佳话。
曾福林所在的张坊村位于荷浦西南部,共有933户2880人,全村耕地面积5230 亩,属“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34户73人,曾福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像其他贫困户一样,年年守着几亩水稻田得过且过,贫困像影子一样纠缠着他,成为他甩也甩不掉的恶梦。
图为曾福林的妻子聂小华
1965年出生的曾福林,家有3口人,妻子聂小华患有精神病,属二级残疾,长年在家不能下地干活,且要经常服药,给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加上30岁的儿子也一直在外务工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曾福林本人也守着家里的几亩水田得过且过,不愿外出务工赚钱,因而一家三口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在了解到他家的困难后,村里在2013年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着手对他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助他家走出贫困境地。
牵住牛鼻子 扶贫先扶志
“多数情况下,造成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意识,他们思想上没有清醒认识到贫困的源头是什么,没有认识到自身头脑中存在不愿改变贫困的思想误区,帮助他们解开这个心结,就是我们帮扶干部要做的首要任务。”荷浦乡政府扶贫干部刘浩一语中的地说。正是因为曾福林一家存在这种思想,2015年,村里规划了许多建设用地,各家各户都建起了新房,但曾福林一家仍旧住在一间80平米的老旧房里。
改变从扶志开始。在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荷浦乡政府帮扶干部和村组干部多次找到曾福林谈心谈话,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深切剖析其致贫原因,找出其思想症结。同时,给他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让他清醒认识到当前国家的扶贫政策形势,认识到改变贫困现状要靠自身的勤劳努力才能换来崭新生活的普通道理。真情化为暖流,悄然融化了郁结在贫困户曾福林心中的坚冰。慢慢地,曾福林开始心动了,也能主动配合帮扶干部表达愿意改变贫困现状的愿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盯紧关键点 扶贫先就业
曾福林一家除了其妻子外,其余两人均四肢健全,是完全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就成为帮扶的关键点。在做通曾福林的思想工作基础上,乡村两级干部趁热打铁,帮扶干部积极着手为他解决就业务工赚钱的工作,解决他当务无处赚钱的困难。
2015年,通过帮扶干部推荐,曾福林离开农村到县城新泰饲料厂从事搬运工,在厂里,曾福林勤劳肯干,在厂里业务高峰期,他每月工资能拿到七八千元,平时工资也有四五千元,尝到厂里从事搬运工作带来丰厚回报的甜头,曾福林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货运业的美好前景,就开始鼓励其儿子搞货运赚钱。2016年,在曾福林的支持下,他儿子曾亚飞尝试在武汉开车送货,收入也不错,每月收入有三千多元。就这样,曾福林一家人开始走上了就业扶贫的正轨,日子一天天地好转起来。
(图为曾福林在饲料厂务工)
把握政策点 扶贫兑实惠
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释放政策红利给贫困户,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充分享受扶贫政策的带来的实惠。2016年,在政府出台了易地搬迁政策之后,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第一时间找到曾福林,劝说并帮助其进行申报建房补助。2016年底,曾福林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三层新房,让他享受8万元的易地搬迁补助款。
同时,今年,村里还安排了他的妻子签订了乡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负责本村小组日常卫生保洁工作,每月有300元的收入,并让他妻子享受了90%以上看病医疗报销。与此同时,在乡、村两乡帮扶下,曾福林一家加入了村里的莲子合作社,每年从莲子基地分红1200元,儿子在外务工可享受交通补贴每年500元,信贷分红每年2200元,光伏分红500-600元……一项项的扶贫政策红利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冲破阻碍曾福林致富的羁绊,让他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图为曾福林家建起了崭新的楼房)
现在曾福林一家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饮水安全都有保障。2019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0元,2020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今年,曾福林仍然在新干新泰饲料厂从事帮运工,妻子聂小华今年疫情期间,货运不景气的情况下,其儿子开始寻求其他的务工机会,目前在南昌华清水上乐园务工,全家人均在务工就业。2018年,曾福林主动申请脱贫,通过乡村两级评议,2018年底顺利脱贫。
通讯员:魏桂秀
=====================================
记 者:李福孙 刘 婷
编 审:李洪林 艾小庆
主 管:中共新干县委宣传部
主 办:新干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