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些新干民俗风情,你是不是还作兴呢?特别是......

2019-09-09 13:45  阅读:0 

你我他的约定俗成

走进新干民俗

品味不一样的风情


生产习俗

新干旧时农家要过农历正月十五日才下田劳动,“发试” 下田之日叫“起春”。

早稻插秧时,各家各户先要“开秧门”;下田裁禾时秧不够“不能互相用手接秧”,裁不赢后面的人抛在田中间叫“吃田螺”。其裁禾格式有“缤布行”、“席子禾”。



割禾时,山区多采用“禾斛”,平原地区多采用“禾掮”。

新干白菜秋天只能在“著”前后栽种,即秋社前逢庚日人砻,秋社后逢已日出砻。

柑桔产区采摘柑桔时,摘桔人不能喝酒,要修剪指甲,用木制马梯采摘。


林木砍伐时,斫口要“上碗下碟”;砍竹子时,要将竹兜上的竹节打通;“树往上山倒,竹往下山倒”,山上伐木人不能直呼其名,以喊“哦啊”相应;肩杠木竹用门棍,其间隔距离为前三尺,后一丈,百步三打门。掮柴烧炭用“马仔”。

婚丧寿庆婚礼

1、婚礼

新干旧时男子16至30岁、女子14至20岁为约定成俗的结婚年龄,不足或超过这个年龄限度,均为“非礼”。

婚礼都遵循家法的规定,一般过程为纳采(访人家)、 问名(开八字)、 纳吉(交鞋样)、纳印(下茶)、定亲、行聘(扎寄)、 准期(报日子)、迎娶(接亲)、拜堂、入洞房等。

迎娶新娘时,新娘要“开面”,花轿进女家门,新娘和亲人要“哭发",上轿时新娘由兄长(或同族堂兄背上轿,其弟妹跟着至男家,谓之“送亲"。

拜堂(图/网络)


此外还有“回门”、“满月”,次年正月“接娇客 (也称生客)”等习俗。新干还有招亲之俗,男到女家落户,即“招郎”、“进社”。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出现婚事新办,节约从简,县城和农村还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出现旅游结婚。

2、丧礼

旧时新干的丧礼大体有送终.冰浴、易服、报丧、人路、出来超度、 守制与祭员。其都习一般为木相土界。

一般在长辈临终时, 儿女晚辈均应围坐床前,谓之“送终”,亲人长子要为死者沐浴,谓之“净身”, 随后更寿衣、鞋袜、帽子。另一方面要去亲友家报丧,并将死者生前的床垫置村路口焚烧,示向村人报丧。

丧服(图/网络)


人死后不再放在床上,应移置厅中门板上,用瓦整头,头前点一盏灯,直系晚辈和配偶要嚎哭,谓之“哭丧"。

人验俗说“人棺”,由金刚(八仙)移尸棺内,以草纸、石灰、草木灰垫底,再以死者衣着充实棺内,以防尸体移动,再盖以红被。

亲人晚辈要披麻戴孝于灵前把酒(斟酒)祭奠,行跪拜礼;然后亲友佩戴白布把酒祭奠。择日安葬,一般是死后三日方可出葬,如逢春节,要延过元宵,此外逢七、逢九亦不葬。

送葬(图/网络)



安葬时,一路丢纸钱, 鸣放爆竹,响以大锣,配以吹鼓手;长女端灵牌走在灵队之前,儿媳披麻戴孝,男左女右,拖住棺缆(力绳),俗称“拖丧";亲友、宾朋戴白送灵于后,抱灵牌的女辈于半路转身,安灵牌于家厅堂,供之香火。

安葬后,四十九日期满灵位火化。其墓不在下葬时立碑,便要等到冬至时立碑。

新中国成立后,丧俗出现丧事从简,除了亲朋好友带黑纱、送花圈挽幛、开追悼会、出殡送葬外,还有火葬丧俗。

3、生辰寿庆礼

新干旧时作兴小孩做“三朝”、“满月”、 “周岁”、“十岁“”。以示庆贺生辰。

酒席


此皆由外婆牵头贺送,作兴向街坊邻里俵面;大人做50岁生辰、60岁大寿、70岁、90岁长寿,俗谓“三十有人晓,四十有人知,五十杀只鸡,六十满天飞”及“做七(七十岁)不做八(八十岁),做八有发达”等说法。

一般做寿不做足岁,谓之“做九”,此皆由女儿牵头出面举行,也要依面宴亲,燃放爆竹。

4、建房迁居礼

新干农村建房习俗很讲究,首先要择地基 择日破土动工,上梁喝彩,由泥木工主持,梁木披红挂彩由儿辈扛着。其上梁喝彩主要有祭梁彩、抛梁彩和抛布彩。

屋建成之后,要举行过屋仪式,一般于上梁之日举行。全家分别担着箩筐被物、团箕、手秤等物入新屋,象征团团意意、阵阵相随。

梁木披红挂彩(图/网络)


祭梁彩伏以(鲁班徒弟名),手接东家一把壶,黄金万两靠得住,上面造起龙凤狮子盖,下面造起莲花托酒盘。茶要说个茶出处,酒要说个酒根苗。茶叶出在深山崖洞中,水酒出在田里糯米香。酒为何人造,杜康仙师造。男人造酒不可先知,女人造酒不可先尝。杜康杜康,寅时造酒,卯时就香。我今将酒条五方,一条个梁头,万里诸候;二祭个梁尾,添财带喜;三条个柔腰,玉带飘限四祭个梁肚,金银满库;五祭个中心太极图,太极图上生彭子。彭子寿高八百载,果老二万七千春。天官赐福,荣华富贵。打一封爆竹。

担物入屋


抛梁彩伏以,贺喜东家,先到吉水去买麦,后到赣州来买桃买了麦、买了糖就进磨坊,做出糖子饼仔抛栋梁。一抛个东,贺喜东家出相公;二抛个南,贺喜东家出状元;三抛个西,贺喜东家穿朝衣;四抛个北,贺喜东家坐衙门,掌管文武百官权。天官赐福,百子千孙,荣华富贵。打封爆竹。

车梁彩伏以,手拿金索软如绵,车起黄梁在半天,往日黄梁马上生,今日黄梁来登仙。打封爆竹。

抛梁彩伏以,手提色布软如编,东家做屋用金钱,高高兴兴来接布,生出个文武齐全好儿郎,挣得个铜钱存满库。东家老板来接布,子孙后代当博土,百子千孙。打一封爆竹。

乡土食俗


新千历来一日三餐,间有日食两餐者食以来饭居多,来客煮一碗粉面3个蛋。 逢年过节以福米打麻糙,晒神仙粉做米果发糕。冬至日酿来酒,为春节客宴佳酿。清明时节,农村以水银草(即鼠耳草)或野苎麻草之鲜嫩叶尖,与米粉和团蒸熟,称之圆圆。

艾米果

新干的喜筵以乡土菜碗“子皮”著称。“子皮” 的做法是:若干鸡蛋或鸭蛋碎后将蛋清蛋黄置于盆内,搅拌后调之以薯粉,然后用杓,浇布于锅中成布巾状,锅须先涂以油免粘,灶烧文火,炕干揭起即成;再切成片带状,以水汤煮沸,和之以葱蒜佐料之物,食之味美。今农村仍盛行此举。

擂茶

新干山区均有喝“擂茶”之习。其法以老茶叶及芝麻等物用擂钵擂成糊状,食时调之以冷水或冷开水,味美清香,别有风味;同时还用酱饼、南瓜干、辣子干、醋姜等自制食品,当做点心。一般农户招待女客,  闲时也有邻近村户,在家妇女轮番做东,每天一户,半上午或半下午聚合一起来喝。

时令节日


春  节

春节古称元旦,俗称新年。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开门出行”、“迎神拜哲萨、敬祖宗”、“拜年”、 “贴春联、 年画”、“街头观看艺人杂耍”“穿戴新衣、鞋制”等。

贴春联(图/网络)



正月初一,凌晨打爆竹开门,以示开门大吉。早餐吃罢“长(寿)面”,相互串门,逢人行礼祝吉,抱拳互相恭贺新年,“恭喜发财”谓之“拜年”。 贫富人家皆备糖果点心茶水,以示招待,有“初一分大细(长辈、晚辈),初二外甥,初三舅仔(内弟), 初四郎(女婿),初五以后不拘章之拜年说法。

正月农村习惯吃“锯子酒(春酒)”、 “生客酒 (头年出嫁的闺女和女婿称生客)以元宵前为度,彼此宴会,仍颇盛行。

拜年


由于春节是农历一年之始,人们希望有个好预兆,为此春节期间言行要特别谨慎,禁忌自然也愈繁多。如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之话,厅壁间贴有“孩童言语,百无禁忌”联语以解之。新年里不能打碎家具,打碎了家具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岁岁(碎)平安以解之。

艺人杂耍舞狮(图/网络)


还有初一、初三、初五不扫地,谓之“聚财”,说扫了地就会把财运扫光。且这三天不可动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及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请郎中(医生), 请郎中会年到尾都生病等禁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化的普及,今已逐渐不禁不忌了。

元宵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各村都扎灯走街串户玩耍,同时,家家户户,各个街头都悬挂着五彩缤纷的花灯,所以又叫“灯节”。

各式花灯(图/网络)


新干流传“三十(除夕)夜的火,十五(元宵)夜的灯”。在除夕夜,每户都在厅堂燃火“守岁",以火愈大愈好;各户在元宵之夜,全屋点灯,通宵达旦,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有龙灯、狮灯、虾灯、花篮、彩灯、踩高跷、跑旱船、跑驴老汉推车、撒网蚌舞等多种形式的灯和表演,至十五日深夜“卸灯”,一连三天,热闹非凡。

偷青(图/网络)


元宵节,一些地方的未婚少女们还举行“迎紫姑”(俗谓降七姑星)、“偷青”(俗谓摸青有“偷着葱,嫁个好老公,偷着菜,嫁个好婿汉"的说法)等十分有趣的活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迎紫姑”“偷青”早已消失,吃元宵和麻糍(年糕)仍作兴。

清明

清明是个古老传统节日,农历冬至后105天即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有“冬至百大是清明”之说。

清明独特的习俗,如禁火寒食,以纪念介之推,上坟扫嘉祭祖(俗说“挂青”)以怀念故人先相,插柳枝或青菜于门以避邪。此外清明游乐(“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以示春光明媚,一片清明景象。

扫墓(图/网络)


金川镇作兴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清明前三日、后四日均可上坟扫墓。届时备香纸烛笋肉蛋韭菜祭于墓,以纸钱压于坟上,谓之“挂纸(俗谓死人过年),砍除坟上荆草,谓之“扫墓"。



民国期间,曾有清明祭扫抗日降亡将士公墓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团体亦有组织地到烈士陵园扫嘉,缅怀革命先辈,以示悼念之情,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至于禁火寒食的习俗已没有了,门上插菜现象却仍普遍。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战国时期) 劝谏楚王勤理朝政,楚王不听,屈原气愤填膺, 于农历五日午间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金川镇在端午节的习俗有吃包子、粽、蛋、大蒜、谓之“开聋”,喝雄黄酒,小孩不喝,则以雄黄酒涂洒于额部和手脚皮肤,以防蚊子叮咬,还把雄黄酒洒在屋角及四周,避蛇进屋,门首插艾草和菖蒲(俗有“清明不插柳,端午不插艾,鬼在大门外”之说。)点长蚊香,谓之“避祛瘟”。 此习至今仍然盛行。



民国时期还有纸剪“打蝇婆婆"悬于堂屋及贴“午时符”,以黄纸朱笔书写“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天庭,虫蚊入地府”之句,以示驱蚊蝇虫蚁,今已无此习俗。

民国时期,金川镇每逢端午节在赣江举行划龙船竞赛盛会。

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四旧”被破除,停止举行,迄今仍未恢复。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为中国古老祭祀祖先的节日之一,但是相沿至今的中元节都是七月十四日,考其原因,据传在南宋末,人们正准备过中元节,元兵突然人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从那以后,人们就习惯于七月十四日过中元节。



是日傍晚,全镇居民将做好的纸钱(草纸包袱)、衣钞摆在场院地上,将酒洒上一圈,接着焚香点烛放鞭炮,将钱纸火化,家属作揖跪拜,以示祭祀祖先及亡故的亲人,天黑在村外、街头巷尾烧零散钱纸,予以祀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仍有少数“烧包”之习。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以后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对农民而言,是个重大的节日,眼看一年的辛勤劳动有了收获,总得对土地神和暗中保佑的祖先表示谢意,再加上八月十五日是土地神的生日,就更显得隆重热闹。



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玩龙灯(有布龙灯、秆龙灯两种)等习俗。是日,全镇家家户户杀鸡买鱼买肉买鸭,晚餐设筵,饭后,月饼、瓜果置于庭院,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也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赏月。全家团聚赏月之习俗,今仍盛行。

十月半

农历十月十五日称十月半,又称下元节。新干有“正月半,神月半;七月半,鬼月半;十月半,人月半”之说法。因此时值秋收完毕。金川镇家家户户做米果或打麻糍,杀鸡买肉庆丰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此习俗。

手工麻糍


冬至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个古老节日,由来已久。

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今以建寅为正),秦沿其制,以冬至为岁首,称为“过小年”。 汉以冬至为“冬节”,官场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 历朝几经演变,成为祭祖之节日。

祭祖仪式(图/网络)


清末民国期间,金川镇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如开祠堂门,合族杀牲,宰猪牛备礼祭祖先。祭毕,全族人聚欢,谓吃“冬至酒”. 各户皆上祖坟赡土祭祀:未立碑者,可在是日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祖的封建宗族活动已废除,但仍留了修墓,立墓碑的习俗。

除夕

农历大年三十日为除夕。

金川镇有“叫花子也有个年”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日要年”的说法。贫穷之家,靠出卖劳动,如上山打柴,烧木炭)之类,赚点钱来购年货过年。 富裕之家筹办年货,安排过个好年。

腊月二月二十三日家户户要要打扫尘灰,以示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四日要祭灶,送灶神上天奏好事,以麦芽期等食品供之,称之为“过小年”。除夕日又要“接灶”,换上一张新的木刻灶神像或用红纸书写灶神神位贴于灶间厨房,以果品祭供。

采办年货


除夕夜很忙碌,一是做年菜,贫苦之家也要买点肉,压压节气:富裕之家要杀鸡杀鸭办酒席;二是对房子的布置,收拾干净,贴春联、年画,富裕之家更是张灯结彩。

晚餐合家团聚,堂屋中燃着柴兜篝火,穷人要躲债,人晚回来早“封门”。是夜不能睡觉,谓之“守岁”。晚上大人小孩要洗澡换上新衣,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守岁时,以茶点瓜果,边吃边谈,或讲故事,看图书,打扑克,下象棋娱乐活动来驱走瞌睡,喧哗笑闹之声成了除夕欢乐的最高潮。

年夜饭


当午夜交正子时,点放鞭炮开“财门",以示新年来临,一年吉利。旧时于除夕夜封了财门要讲吉利话,如说帽子,就说“有子”,睡觉就说“享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采办年货,杀鸡鸭、吃丰盛的年饭,打扫卫生,贴春联,年画,放爆竹守岁等习俗仍很盛行,对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动如祭灶已不太盛行了。

素材来源:《新干历史人文精粹》

编辑:钟璐瑶


1013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