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南北地方的沟通
无不需要桥
新干古桥不止拉近那些距离
更是岁月时光的沉淀
惠政桥建于新干县城老湄湘河上,为三拱石桥,长48.05米、宽7.13米,始建时间不详,至宋代改为石桥。
据桥拱中石刻记载,宋元祐八年(1093年)改建,绍圣三年(1096年)秋竣工。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在儋州遇赦北归复职,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春途经新干县时,与新干好友谢民师相约会面,新干县尹张好古特邀苏轼题书桥名,苏轼当即乘舟于中拱石上亲书“惠政”二字。
该桥后经历多次重修,现存桥身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重修。惠政桥是新干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桥梁,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06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筠水桥位于城上乡竹溪村,又名文昌桥,是进出该村的主要通道。始建于清代,东西走向,砖木结构。桥长44.8米、宽3.5米、矢高7.5米,桥面以木板平铺。该桥为廊式桥,以砖柱分成5段,有4个船形墩,最中间的2个桥敬,一边安有一只大铁手。
筠水桥(修葺前)
此桥一年四季白天无苍蝇,晚上无蚊子,炎炎夏日时,是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据说,桥上掉下的人从未受伤,其中有一人在桥上睡觉,滚落在桥下的沙石滩上,自己浑然不不觉,还在桥下呼呼大睡,发现落桥事故的人赶紧下桥施救,连推带喊将其叫醒。
筠水桥(修葺后)
老人们说那那是桥墩上的铁手将跌落之人托住,再轻轻放下。
陈家村石梁桥位于大洋洲镇陈家村,跨陈家渠而建。建于清代,东南朝西北走向,是通往清江的古道。
陈家村石梁桥(修葺前)
桥全长19.88米、宽1.3米。桥面由3列18块石板铺设而成(两列青石板中间夹一列麻石板平铺),每块青石长3.07米、宽0.43~0.47米不等、厚0.12米,麻石宽0.35米。
桥面石板衔接处,用青石板托垫,共用5块,略宽出桥面各约0.4米,桥柱三根成“/ | \”形,共计15根,其入水部分直接卡于水中松木上。桥两端用多块青石板垒砌成墩。西北侧桥柱刻有“乾隆十七年壬申岁冬月濂溪重修”字样;桥头略偏左侧修建有“三元亭”以供路人休憩。
陈家村石梁桥(修葺后)
该桥简单稳固,采用榫卯结构修建,有确切纪年,为境内所鲜见。
2017 年上级安排了专顶资金对其进行了推修。2018年3月,该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桥位于界埠镇坑口村。明天启七年(1627年),县令周文允与郡守徐鸣皋先后改修。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少府修筑,并建亭于桥头,取名平政亭。清顺治年间(1644年一1661年)潘令岭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年一1795年)周尚礼重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因河水暴涨,桥被冲毁,改修石拱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该桥又遭冲毁,村里人杨垂裕垒砌桥面,两端加砌石墩两座。清咸丰七年(1857年),杜福清重修桥面,铺以长方形石块。
现桥长26米宽4米,南北向。该桥历来为界埠通往荷浦、三湖的必经之道。
1984年经新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维摩桥位于桃溪乡城头村,是通往溪下的古道,又名“姨婆桥”。据清同治九年修《新淦县志》记载,维摩桥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其后屡修屡废,直至清咸丰四年(1854年),由李学孔等倡修才再次建成现今形状的三孔两墩券拱石桥。
维摩桥全景
该桥为三拱桥,桥面两边为红岩石,中间以条石铺设,在条石与红岩石之间又纵设条石各一列。桥体全长33米,宽3.4米,桥拱长3.2米,南北两端各设引桥分别长100米、8米,桥北端还砌有一米见方的溢洪涵洞,整座桥较稳固。
溢洪涵洞
该桥历史悠久、造型别致,是新干县最早采用溢洪涵洞设计的桥梁。
1984年经新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位于界埠镇长排村,历史悠久。据清同治九年修《新淦县志》记载,明天顺六年(1462年),乡之诸君子商议捐资建桥,得到响应,并于2月动工,讫工于成化元年十一月(1465年11月)。
该桥由麻石券拱砌成,桥身全长28米、宽4.38米,拱长2.8米,起三拱,中间建有两个石墩以破水势。桥墩原稍有破损,1976年长排村按原样进行修复,现桥身完好。
1984年经新干县人民政府公布批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知道你在看哟